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市場經濟(經濟體制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盡管這一理論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的總框架不變;但是,必須按照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的要求來進行經濟活動已開始成為人們的共識,從而現實經濟活動也逐步納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軌道。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1992年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黨的十四大(1992年10月12~18日)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至今(2019年)已二十七年。這二十七年來,我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改革中,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仡欉@二十七年來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改革的前景,對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擴展資料:理論背景根據斯大林時代蘇聯教科書提出的“五段論”,歷史發展大體上要經過五個歷史階段,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認為,隨著1956年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社會已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根據這種歷史觀,此后中國一直處于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最后采用的方法是重新定義社會主義,并且力爭在黨內取得一致意見,即社會主義制度與諸如市場、自由貿易或任何可行的經濟政策是不矛盾的。當前,中共認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重新定義使得中國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經濟措施而不會遇到理論上的困難(但此舉也授人以柄,對其政權存在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中國對社會主義的重新定義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因此被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最初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增強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活力。后來這目標不知偏離到哪里去了,所謂經濟體制改革越來越成為統治階級玩弄的政治術語而已。
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什么
黨的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次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確定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擴展資料:黨的十四大議程:(1)聽取和審查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2)審查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報告(書面);(3)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書面);(4)審議并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5)選舉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6)選舉新一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充滿活力,日益開放。與此同時,也要求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內在規律,以使我們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時符合客觀經濟規律,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黨的什么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
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所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F實意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盡管這一理論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的總框架不變;但是,必須按照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的要求來進行經濟活動已開始成為人們的共識,從而現實經濟活動也逐步納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軌道。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1992年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黨的十四大(1992年10月12~18日)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至今(2019年)已二十七年。這二十七年來,我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改革中,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仡欉@二十七年來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改革的前景,對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沖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當震蕩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并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以便今后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背景根據斯大林時代蘇聯教科書提出的“五段論”,歷史發展大體上要經過五個歷史階段,即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認為,隨著1956年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社會已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根據這種歷史觀,此后中國一直處于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共產黨最后采用的方法是重新定義社會主義,并且力爭在黨內取得一致意見,即社會主義制度與諸如市場、自由貿易或任何可行的經濟政策是不矛盾的。當前,中共認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重新定義使得中國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經濟措施而不會遇到理論上的困難。中國對社會主義的重新定義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因此被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幾大
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大】上, 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什么和什么為主體
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1992年10月 ,黨的十四大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本文地址:http://www.chsiri.com/guoxueji/26885.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閱讀: